最近看了Andost跟高文瀚老師的文章,內容是有關於「大學成果展」等內容,
可以參考:
https://www.ptt.cc/bbs/MagicTalk/M.1546236990.A.C3C.html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ndostMagic/photos/a.126142814143141/1985887868168617/
[fblike]
如果覺得文章內容不錯的話,就按個讚、分享、留言吧!
所以就這個主題,我也來聊聊一些台灣大學魔術社的現況吧!
首先在談大學魔術社之前,
可以先從「學魔術一定要加入社團嗎?」這點說起,
其實學魔術不需要靠加入社團,尤其是現代的環境來說。
過去魔術資源難以取得,所以很多人只能靠社團來學魔術,但在現代只要你有錢和基本的管道,要學什麼魔術其實都不太困難。
而如果想找魔術同好的話,也可以透過在網路上、線下交流來找到一些魔術愛好者。
所以,如果你只是想「學魔術」的話,是不需要加入魔術社團的。
那社團的意義在哪裡呢?
在我前一篇文章「我在學魔術的路上最失敗的5個選擇」裡有提到,其實就是「有歸屬感的環境」,而有歸屬感的環境、團體,將可以創造很大的力量,我們後面會再提到。
在TMA2018的舞台比賽之後,很多魔術圈的朋友都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「台灣沒新人比賽了」,這次參賽者裡面,有七個人來自台灣,其中有六位都參加過之前的TMA比賽,並且有兩位是已經拿過獎項的人了,如果算上台大的馬拉將的話,就是八位,然後三位拿過獎。
比照前幾年參賽的新人比例,已經可以說是「沒有新人」的情況。
也許有人會說,這是因為TMA水準提升,所以新人自然不會以TMA當作初登場的舞台,這也是事實。
我們先以2018 808魔術大會的舞台組比賽作為參考,有五位台灣人,其中兩位是初登場,2018 清水魔術節 學生業餘組,八位參賽,只有一人是初登場。
2018 PSY魔術大會,九位參賽,三位初登場,其實這個比例不算低了,但是如果你有私下問過初登場的參賽者們,你會發現很多人都是沒有打算要繼續比賽的,也就是說他們不管有沒有得獎,會往上(808、TMA)的機率是很低的。
如同之前高文瀚老師的文章所分析的,大家最關注的TMA,其實大部分是由台大魔術社所取得的,而台大魔術社之所以能得獎,也是因為團體的合作,也就是學長、長老幫助學弟改程序、修程序以及資源、工具設備分享等。
如果沒有社團這一層「關係」的話,那幫助會變得很小,在我們社團 高科魔術社(第一&楠梓校區),如果學弟妹想要組程序上舞台,我們學長、老師當然是義不容辭幫忙,甚至還會私下額外約練習、做道具、討論等,不是只有社課或是團練時間才這麼做。
如果我有什麼資源,我也會不吝嗇給予學生們。
但如果是其他學魔術的人來問我問題,或是尋求幫助,我能幫的一定有限。
第一就是地域限制的問題,距離太遠無法現場溝通等。
第二就是時間成本的問題,一樣的時間,我當然優先幫助身邊的人,之後才往外幫助。(搞怪魔術帽會發文章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如此,因為我知道如果沒有參加社團或是社團沒什麼資源的話,很難學到這些觀念。)
不願隨意分享的原因
就像在飛機上遇到狀況,必須要戴氧氣面罩時,你必須要先幫自己帶上氧氣面罩,之後才能幫助他人。
也因為這些原因,除非真的很熟的朋友(比賽的幾個老戰友),否則我們很少會在「交流」的時候把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分享出去,比如說自己比賽程序的道具結構、資源、影片等。
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形,我個人的理由是:
1.我資源分享出去,不確定會不會被珍惜,因為我跟這些人不熟,這些聚會的門檻很低。
2.在與外界(不管是其他社團還是愛好者)交流的情形下,基本上人人是對等、平等的,但是對魔術所下的苦心、累積的資源卻是不對等的,一樣會擔心跟第一點一樣的問題,資源不被珍惜。
3.我分享資源給學弟妹,因為他們可以上舞台、成為下一個新人,不管有沒有要比賽,至少可以站上舞台成為表演者,這對於社團而言是很重要的(共同目標)。但是分享給外界的話,情況就不同了。
當然不是不願意幫助其他人,而是在時間成本的取捨之下,所能做的幫助有限。
有人私下問我程序的問題,我也是洋洋灑灑一、兩千字的意見這樣給,因為我詢問更厲害的老師時,老師也是這樣回我,我當然不能對其他人太隨便,但如果說要我花時間私底下一對一並且「無償」幫助比較不熟的愛好者,這點對我而言是有點吃力的。
所以早期我們社團沒資源的時候,都是靠我私下跑去跟比較厲害的社團表演者當朋友,或是去比賽的時候多認識一些朋友,才有辦法學到一些東西,但如果沒有熟到一個程度,他們也會對你有所保留(這當然是可以理解的,就跟我前面的理由差不多)。
我最愛舉的例子就是我一直到大四(2011)的時候才知道雪花紙怎麼設定在衣服裡,也許現在大家看Lukas或趙正明等教學片都有教到,但在七、八年前,沒資源的社團真的什麼都不知道。
回歸到前面講的「社團的意義」,其實就是將魔術愛好者們聚集在一起,而且不是朋友跟朋友之間而已,而是以「夥伴」的身份聚集在一起。
唯有這樣的方式,有這層關係,才能讓大家團結。
這層關係在《人類大歷史》這本書被稱為虛構故事,為什麼這麼說?
因為社團其實每年人都在換,三年前的A社團跟三年後的A社團,實際成員可能都完全不一樣了,那為什麼還會有畢業學長想要回來幫助社團這些完全陌生的學弟?就是因為社團這層關係。
也因此,魔術社團對於台灣魔術的發展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。
當然如果不希望台灣有人繼續比賽或是沒興趣看到各地的魔術表演(成發)的話,那社團真的就沒什麼意義了。
因為沒有共同目標(辦活動)的社團,很容易在某些人畢業後就無法繼續經營下去了,沒有共同目標就不會有革命情感,沒有革命情感⋯⋯那我魔術自己玩就好,幹嘛加入社團?
也是基於共同目標的關係,由於台灣魔術的環境,如果不辦成果展,基本上沒有幾個正式的舞台可以表演(除非你想直接比賽)。
如果不辦成果展,就無法練習表演,就不可能上舞台更不可能去比賽(無法發展台灣魔術)
如果不辦成果展,社團缺乏共同目標,容易變成純粹交流魔術的地方,少了革命情感,自然沒理由一定要待在社團。
再來社團還有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,就是「吸引人學魔術」,是的,除了少數人是本身就對魔術很有熱情想要學之外,大部分的人都是「玩社團的心態加入魔術社」,後來才對魔術產生更大的興趣、熱情的。
拿我們社團的某長老來說,他在加入魔術社之前原本還想考慮加入漫研社,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魔術社的話,他這輩子都不太可能再接觸魔術了。
這點我想有參加社團的人應該都很清楚,原本對魔術是完全不了解,或是只是有「一點點興趣」,是後來透過社團才放大這個熱情的。
我自己本身是對魔術很有熱誠才加入魔術社的,但我覺得要是沒有社團放大我的熱情,我也不會有現在的水準。
日韓、歐美、台灣魔術社團的差異
在國外,像是韓國有很多經紀公司、補習班,歐美本身就有很好的魔術環境,在這樣的國家,你即使不加入社團,也不會影響到學魔術的熱誠,而歐美社團也沒有很熱衷舉辦成果展,因為沒那個必要。
但在日本,許多大學社團不但舉辦成果展,甚至還每年固定舉辦「学生マジック選手権」,也就是大學生魔術錦標賽,類似高中棒球甲子園一樣的概念,而且大學之間還有所謂的聯盟,透過這些聯盟舉辦活動、交流等。
我想會有這樣的情形,也是跟日本魔術的環境有關,基本上在日本,商業魔術師跟比賽魔術師的路線也是分開的,如果想要有比賽魔術師出現,就必須要有大學魔術社。
我們來舉幾個日本大學生魔術錦標賽得過獎項的學生,就可以發現幾乎都是未來在世界比賽中展露頭角的新星們:
2007第一屆
優勝(冠軍):亜空亜SHIN 近畿大学 4年 (所属団体:近畿大学文化会奇術研究部)
曾經來TMA參加邀請賽過
準優勝(亞軍):山本浩之 東京大学 5年(所属団体:東京大学奇術愛好会)
當年大家的偶像,山本浩之,我想應該不陌生吧XD
2008第二屆
優勝:加藤陽 東京大学大学院修士1年 (所属:東京大学奇術愛好会)
這我想大家都認識,之後奪得 FISM2009 手法部門冠軍。
特別賞:原 大樹 三重県立木本高等学校3年
在美國獲得青少年魔術冠軍,也來台灣參加過TMA邀請賽,在各大電視台表演過。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少數沒有參加社團的人(如果有參加社團的都會在後面有「所屬」的註記)。
2009第三屆
參賽者之一:村田奈央 明治大学大学院修士1年 (所属:明治大学マジックフェロー奇術研究会)
村田奈央在TMA 2018 獲得邀請賽亞軍,在這之前就已經獲得過不少獎項,也參加過FISM得到了很不錯的分數,實際上她也是出身於這個大學魔術體系。
2010第四屆
優勝:大江 毅 東洋大学 4年(所属団体:東洋大学マジシャンズソサエティ)
大江毅我想不少人都不陌生,當年在TMA震撼全場取得冠軍,也是在這場比賽一年之後的事。
準優勝:山本洋史 大阪大学 3年(所属団体:大阪大学奇術研究会)
山本洋史當年有來RIC比賽,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(印象中是冠軍)。
2011第五屆
優勝:Charlie 明治大学 4年 (所属団体:明治大学マジックフェロー奇術研究会)
查理也有來TMA比過賽,當年是壓軸參賽者。
特別賞:SEIYA 関西大学4年(所属団体:高槻教室)
SEIYA前幾年參加了不少次TMA比賽,最後獲得魔術城堡特別獎,我想大家對他也不陌生。
2014第七屆
優勝:森岡 哲也 慶應義塾大学4年(所属団体:慶應義塾奇術愛好会)
最新出爐的TMA 2018冠軍,相信大家對他也不陌生。
2015第八屆
優勝:黒川 智紀 同志社大学4年(所属団体:同志社大学マジック&ジャグリングサークル Hocus-Pocus)
準優勝:前嶋 宏志 東京大学 4年(所属団体:東京大学奇術愛好会)
這兩位都來台灣比過賽,我想大家也都不陌生(感覺一直在重複這句話XD)
順帶一提這年好像是「菰原 裕 東京大学」第二次參賽,他在這次比賽中獲得CROSSROAD賞。
在這之後他也來TMA得到了邀請賽季軍。
2016第九屆
準優勝:稲垣 愛弓 同志社大学(所属団体:同志社大学マジック&ジャグリングサークル Hocus-Pocus)
黑川的學妹,有來比過清水跟TMA。
也因此,我個人是認為台灣可以嘗試著日本的路線,因為日本的這些參賽者,同樣大部分來自大學魔術社,也同樣大部分的人可能未來沒有要走職業魔術師的路線,但他們一樣可以在各大比賽中展露頭角,甚至已經有些人升級到FISM等級了。
至於台灣要怎麼樣嘗試日本路線,我個人是希望能夠辦一個像是「台灣大學生魔術錦標賽」一樣的活動,目前還處於非常早期的籌備階段,希望之後能順利進行,以便提升大學生魔術社對魔術甚至對比賽的熱情。
成發程序的選擇:「古典還是主題?」
台灣目前有個狀況就是,以民族情感的角度來說,大家都希望看到TMA或是808有人可以參賽得獎,但實際上真正在準備表演的人,都是埋頭苦幹的。而在這些新血還尚未成熟之前,外界給予的標準卻是越來越高。
現在話題就回到Andost的文章中所提到的「成發幹嘛弄得跟比賽程序一樣?」
我就我自己帶社團八年的觀點來看,我們社團是屬於比較中型的社團,並不像台大魔術社一樣大型,有多次參加TMA等大比賽的經驗,成果展參與人數以及組成也不同,所以情況也會比較接近一般大學魔術社,給大家參考。
首先我先說一下我們社團的狀況
「並不是每個人程序都一定要走主題、劇情」
但要說「鼓勵」走主題的風氣,可能多少會有。
因為成果展是一場表演,所以以社團的角度來看,希望觀眾能夠對這場表演有興趣並且想來看。
那麼第一點就是考慮觀眾組成,
在過去的確成果展有約一半(甚至更多)是一般觀眾、親友團,剩下的才是魔術圈的、其他魔術社的朋友們。
但近期幾乎所有社團都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
「表演者數量越來越少」(不含嘉賓)
高科大魔術社(第一校區)2018 成果展,表演者人數 五人
彰師大魔術社 2018成果展,表演者人數 五人
大葉大學魔術社 2018成果展,表演者人數 八人
輔大魔術社 2018成果展,表演者人數 六人
大葉大學表演者八人可以說是除了台大之外上台人數最多的一次了,但在約七年前,甚至有大學成果展上台人數高達13人(全部都是新人),而且每個水準都不差的情況。
其中大部分的社團都是有「重複上台」的情況,也就是說五人裡面可能有1~3人是學長,剩下2人左右才是新人,而所謂的「親友團」威力最強大的時候就是「第一次上台」的時候,所以新人上台越多,該屆親友團理論上就能拉到越多人。
就算我們以5人都是新人,也跟過去13人都是新人的狀況差非常多,所以依我們社團自己的例子來看,除非該屆新人很多,否則幾乎觀眾組成已經超過一半是魔術師觀眾了。
由於成果展不是營利性質,所以當然是希望表演好看、越多人來越好,在了解到「很多觀眾是魔術師觀眾」之後,自然會希望有更特別的表演,所以也就常常跑去組所謂的「主題、劇情程序」。
但我在這邊並不是要鼓勵組劇情或是主題程序,如Andost所言,新手玩主題很容易玩得不好,因為基礎太差(但這不是玩不好最主要的因素,後面會提到)。
但如果是學長要重複表演的情況之下,幾乎很難有好的物件能選。
打個比方,我們社團在2018表演時,有三個學長,一個是劇情,另一個是球跟短棒(古典),另一個是純出牌。
也就是說剩下兩個學弟已經在決定表演時就被「迫」不能選擇出牌或是玩球、短棒,除非他表演出「特色」或是「手法、表演技巧」比學長更好。
在這樣的環境之下,一個學弟選擇玩光碟跟環,另一個選擇玩扇子跟少量的球。所以在我們這場表演下,其實真正有主題的只有一人,就是學長。
學弟們選擇的仍然是古典項目為主,但如果說在這樣的環境之下,有學弟想要主動玩主題,也是不意外的,因為他可能原本想玩牌或球,但是學長已經有這項表演了,理所當然就只能選擇別種項目,而與其玩一個自己不喜歡的項目,不如走主題路線,這樣的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目前我們社團也在準備今年2019的成果展表演,目前情況是這樣
表演者A:光碟 + 角色
表演者B:扇子、球 + 角色
表演者C:扇子、主題物件
表演者D:出牌
表演者F(學長):出牌
表演者G:劇情
表演者H:死靈球
這樣看來只有出牌跟死靈球是純古典,但是如果考慮到學長已經是古典出牌,那麼自然會去建議表演者D加上一個角色。
我個人建議是表演者D加上一個非魔術師的角色,但不需要特別有創意,只需作出風格上還有程序結構上的區別。
但話又說回來,其實只要有有經驗的指導者的情況之下,就算走主題也不至於偏離基本功太多。
應該說「基本功不應該因為玩主題、角色」就荒廢。
走古典項目裡應會因為程序組成較容易,所以有比較多時間練習手法、基本功會比較好些。
但並不一定說走主題比較慢組出程序,基本功就一定差。
通常組主題程序基本功又差都是建立在「全部都是自己組」的情況下,因為沒有人指導,所以天馬行空自己胡思亂想,隨便亂做,花太多時間試誤,然後沒有抓好準備的時間,最後才會導致表演得亂七八糟。
其實你可以從一些成果展有人是玩古典項目,表演還是抄整套,結果還是玩得亂七八糟就可以看出來,問題可能不在於「選擇玩的項目是什麼」,而是「有沒有先建立基本功的觀念」,建立基本功的觀念未必需要透過「成果展組古典項目」。
我們社團在2018年底辦了一次期末內部驗收,所有新生都是表演同一個項目,就是球,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有基本的觀念,但在那之後,並不強迫一定要走古典項目或是創新。
而過去的社團大部分都是這樣:
新手加入社團後的上下學期來說,第一年都在教近距離,然後第二年就突然要你上舞台,接下來第二年的上學期都會混、沒什麼進度,下學期被逼著要組程序練習,所以就弄得亂七八糟。
現在我們社團的方式則改為:
第一年上學期教近距離 + 舞台,期中考後以基本程序為主(所有人都練一樣的球程序),期末驗收。下學期開始準備自己的程序(要古典或主題都可,重點是要能Hold住,而不是硬幹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程序)
所以藉由練習過基本程序來學習古典魔術、基本功的重要性,之後再組程序,相信這樣基本功效果會比過去還要好,當然這還在實驗階段,效果如何還得看之後的成果。
魔術師觀眾群
我認為這個最大的問題就是「大家標準變高了」
「參加了FISM之後就不太想去看TMA,因為FISM的比較強,參賽者就是TMA嘉賓等級。」
「參加了TMA之後就覺得一般的大學成果展水準有夠差,不想去看,即使是免費的。」
「看比賽只想看TMA水準的比賽,小比賽即使水準比成果展好,也沒那麼想看了。」
像是清水魔術節 學生業餘組,我兩年都參加過,2017年的參觀人數跟2018年參觀人數的差距就非常大(目測可能差了一倍有)。
在這樣的情形之下,無疑是打擊了不少規模比較小,卻想要舉辦成果展的魔術社。(我參加過幾個比較小規模的成果展,表演者一樣人數在5人左右,但是參觀者卻是可能50人都不到。)
所以一些規模小的社團,為了「銷售自己的成發」,會跑去組一堆奇奇怪怪的主題程序,也是可以想像到的。(我的確看過一整場成發全部都是主題,但每個人連基本的偷跟出效果都做不好的。)
但我也看過很多連古典程序都表演不好的成發,所以基本功問題可能真的不是在於「程序本身」,而是在於「組程序的流程」是否正確。
單招都沒練好,就跑去組程序,那不管是古典還是主題,都會表演得亂七八糟。
總結
打到這邊有點太囉唆了(如果你直接忽略滑掉,我能理解XD),做個總結吧:
- 只是要「學魔術」的話,不用加入魔術社。
- 但如果想讓整體魔術環境變好、新血增加、參賽者變多、得獎者增加等等,魔術社是必須的。
- 社團創造的歸屬感跟傳承、奉獻、責任,是無可取代的。
- 為了培養更多新血,讓新血持續對魔術有興趣,社團需要有共同目標,因此成發是必須的。
- 由於成發現在受到各種影響(如表演者變少),所以觀眾組成已經不是大部分都是一般觀眾,進而讓一些小規模成發變得「為了主題而主題」。
- 重點在於有沒有好的環境、制度、學長姐去盯程序、指導、驗收,如果沒有,就算自己抄了整套古典程序,一樣可能會表演不好。
P.S. 以上資料因為想要趕快把文章寫完,所以可能多少有點搜集上的錯誤,有錯誤歡迎指出。